革除為愛過度付出的惡習 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(下)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1+1手工婚紗攝影工作室

 

上集→革除為愛過度付出的惡習 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(上)

中集→革除為愛過度付出的惡習 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(中)

作者:蘿賓‧諾伍德 譯者:王敏雯

本書將探討何謂過度付出的愛、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、從哪裡學來的,以及如何修正愛人的方式,學會用正面良好的方式談戀愛。以下逐點說明過度付出的特徵。

1.最典型的情況:你來自功能失調的家庭,情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。

要瞭解此一特徵,或許應該先看看後半句:「情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」。情感需求不僅僅是指需要愛或關懷,雖然這兩者的確很重要,但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你的看法和感受是否常遭漠視或否定。舉個例子,一對父母在吵架,小孩很害怕,便問媽媽:「你為什麼生爸爸的氣?」媽媽滿臉惱怒,卻說:「我沒有生氣。」小孩很困惑,益發害怕,說:「我聽到你們大吼大叫。」媽媽生氣地說:「我說我沒生氣,但你要是再說一次,我就要生氣了!」此刻孩子不光是害怕,還覺得困惑、憤怒,夾帶著罪惡感。父母暗示他的看法是錯的,但倘若如此,他內心的恐懼又從何而來?現在他只能二選一:一是相信自己的看法,是爸媽在撒謊; 二是認定自己所見、所聞、所感都是錯的。這種情況下,孩子大多變得迷惑不解,盡量不去多看多聽,以免自己的看法再度被推翻。從此孩子不相信自己,懷疑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力, 長大以後也一樣,面對親密關係時更是如此。

另一方面,孩子對關愛的需求也很可能受到拒絕或未獲得滿足,畢竟經常吵架或日子過得辛苦的父母,很難騰出時間和注意力給子女,因此子女特別渴求關心,卻不知道該如何接受感情,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。

再來是這項特徵的前半部分: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長大。只要符合下面任何一項,就是功能失調的家庭:

●酗酒及(或)嗑藥(處方藥或非法藥物)。

●強迫性的行為,可能表現在進食、工作、清掃、賭博、花錢、節食、運動等方面。這些都屬於成癮行為,也是疾病惡化的進程,除了帶來許多不良後果外,亦將大大妨礙家中成員坦白溝通、親密共處。
毆打配偶和(或)小孩。

●父母和孩子有不恰當的性接觸,包括挑逗到最嚴重的亂倫。

●不斷爭吵,氣氛緊張。

●父母很長一段時間不跟對方說話。

●父母的態度或價值觀不一致,或是表現出互相衝突的行為,並且彼此競爭,拉攏孩子跟自己同一國。

●父母彼此之間競爭,或跟小孩競爭。

●父母任一方無法跟家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,因此刻意疏遠家人,卻又把自己的疏遠怪到家人頭上。

●對於金錢、宗教、工作、運動、政治、時間分配、關愛的表現、性、看電視、做家務等等議題,限制極其嚴格。對這些事太過在意,將削弱家人之間的聯繫與親密感,因為這些要求的重點在於成員必須遵守規定,而不是互相理解、產生共鳴。

若父母任一方有上述行為或執著,便會對小孩造成傷害;倘若兩人都有異常行為,傷害可能更大。父母雙方的問題往往會互補,比方酗酒者經常會跟強迫性進食的人結婚,婚後企圖控制對方的癮。父母也常以不良形式相互平衡,比如母親過度保護、緊迫盯人,父親則愛生氣、拒人於千里之外,互相助長對方的態度和行為,繼續用毀滅性的方式和子女相處。

功能失調的家庭或許面貌各不相同,卻會對小孩造成一個共通的影響──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,其感受能力、與人交往的能力多少會受損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i-totem-艾圖特攝影工作室

 

2.從小沒有人好好關懷照顧你,為了彌補這項缺憾,你主動去照顧他人,尤其是看起來很需要人照顧的男人。

想想看,經常遭大人忽略、缺乏關愛的孩子,會有什麼樣的行為,尤其是小女孩。小男孩可能會生氣、和他人吵架或大搞破壞,但小女孩也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最愛的洋娃娃身上,抱著它輕搖、呢喃,某種程度上也把洋娃娃當成自己,藉由照顧洋娃娃,獲得自己一向缺乏的照顧。小女孩長大後變成容易過度付出的女性,依舊做著同樣的事,只是手法更加隱晦巧妙。於公於私,在人生中各個領域,我們幾乎都是主動關心、付出的一方。生於這種家庭的女孩(我發現尤其是酗酒者家庭)往往選擇能夠照顧人的行業,例如護士、諮商師、治療師或社工。我們喜歡跟需要照顧的人在一塊,能夠同理、想辦法減少他們的苦痛,也減輕自己心中的痛楚。一旦我們明白,這些男人的吸引力來自我們心中對愛與支持的渴望,便能明白為何自己無法抗拒這一類的人。

我們不一定只會愛上一文不名或生重病的男人。我們愛上的男人也可能無法同理他人, 或顯得冷漠無情,或生性頑固自私,或者經常悶悶不樂、滿臉憂愁;他可能生性不羈、缺乏責任心,或無法定下來、從一而終;他可能會說自己一直沒辦法愛上任何人。我們各自受到不同家庭背景的影響,回應不同的需求,堅信這個男人需要我們的幫助、同情心與智慧,人生才會變得更好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Real Wedding 瑞歐婚禮攝影

 

3.因為你始終無法讓父母按照你的期望,變成溫和慈愛的照顧者,一旦遇到同樣吝於關心的男人,你便一頭栽進去,再次試著用愛去改變他。

也許你只跟父母其中一方關係不好,也許雙親都令你失望。但你眼下所做的努力,都是為了改正過往的錯誤、苦痛或失去的一切。

現在,你漸漸明白自己所做的事很不健康,還可能適得其反,製造更多問題。假如我們的交往對象是心態健全的男人,盡量同情、理解對方當然很好,因為他們有可能滿足我們的需求。但心態健全、足以滿足我們需要的男人無法吸引我們,因未他們看起來乏味又無趣, 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反而多是父母的翻版,於是我們彷彿回到童年,努力展現乖巧、聰慧、關愛、有用的一面,證明自己的價值,盼望得到父母的愛、關注與認可,可惜父母因為自身的偏見或問題,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。我們長大後,以為若無法獲得疏離男人的注意,所有的愛與認同都不算數;然而,這些男人也因為本身的偏見或問題,給不了我們想要的一切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Judy 茱蒂文創

 

4.你深怕被遺棄,願意做任何事來維繫一段關係。

「遺棄」是很強烈的字眼,暗示有人離開你,放任你自生自滅,因為我們搞不好無法獨自存活。遺棄可能是真實發生過的,也可能是指情感上的孤立無援。在愛情中容易過度付出的女性,至少會在情感上倍覺孤單,猶如被遺棄,內心滿是恐懼和空虛。成年後,我們遇到的男人在許多方面很像早年遺棄我們的親人,假如這個男人離開我們,就會使我們產生那股同樣的恐懼。當然,我們願意做任何事,好避免這些不愉快的感受,也連帶衍生第五點特徵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KIMIphotolab

 

5.只要能夠「幫助」身邊這個男人,你耗費再多時間、心力或金錢都在所不計。

你之所以全心付出,是因為你深信一旦成功了,他就會變成你夢寐以求的男人,能滿足你一切需求,所以你會設法贏得這場戰役,才能獲得渴慕已久的一切。
因此,儘管我們往往節儉成性,捨不得買東西給自己,卻會傾盡全力去幫助他,例如:

●替他買衣服,提升他的形象。

●給他找諮商師,懇求他參加療程。

●資助他昂貴的嗜好,好讓他善用時間。

●不辭辛苦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住,因為「他在這裡不快樂」。

●把財產和房地產分一半給他,甚至是全部送給他,以免他在我們面前抬不起頭來。

●給他一個地方住,給予他安全感。

●任他對我們施加情緒暴力,因為「他以前的環境不允許他表達感受」。

●幫他找工作。

這份清單只列出其中一部分。我們極少自問,以他的名義做出這些行為是否恰當。事實上,我們投入大把的時間、心力,想出各種可能會更有用的新方式去幫助他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Moose wedding 麋鹿婚紗攝影

 

6.你早已習慣缺乏愛的人際關係,所以也願意懷抱希望繼續等待,更努力討好對方。

成長背景和我們不同的人,若發現自己落入我們這種境地,一定會說:「好可怕,我絕不再這麼做了。」但我們卻以為,關係會出問題、我們會不快樂,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。只要對方的舉止稍有變化,我們便以為他正在改變,日復一日盼望著明天會更好。對我們而言,等待他改變,要比改變自己的人生來得更自在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喜喜鵲影像

 

7.你願意為這段關係承擔大部分的責任、罪惡感和責怪。

在功能失調家庭中長大的人,多半有不負責任、軟弱、永遠長不大的父母。我們提前長大,還沒到足以承擔責任的年紀就成為小大人,但當家人把權力交到我們手上,卻又感到高興。我們成年之後,相信要讓一段感情順遂的責任全在我們身上,而我們經常和不負責任、老愛責怪他人的對象相戀,更加強了這種思維: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。我們早就習慣一肩扛起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囍聚精品手工婚紗

 

8.你的自尊心過低,在內心深處,你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,享受人生的權利必須靠爭取才有。

假如連父母都覺得我們不配獲得愛和關注,我們怎麼可能相信自己真的是很好的人?過度付出的女人鮮少發自內心認為,光是因為我們存在,我們就值得愛人與被愛。相反地,我們老是覺得自己有可怕的缺陷,必須多做好事來彌補。我們因為這些缺點而活在罪惡感當中,很怕缺點被旁人看穿,竭盡所能呈現出最好的一面,壓根不相信自己很棒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河岸邊 river side

 

9.你小時候缺乏安全感,因而不顧一切想控制眼前的男人和親密關係,美其名是在幫助他們。

若是在嚴重功能失調的家庭中長大,像是任一方父母酗酒、有暴力甚至亂倫行為,孩子必然會對失控的局面感到驚慌,因為原本該保護他的人病得不輕,不足以依靠。事實上,這個家非但無法給他需要的安全感,更是威脅和傷害的源頭。正是因為這類經驗帶來極為深沉的痛苦,我們因此想找機會扭轉頹勢,於是我們採取強者的姿態幫助他人,好讓自己不再仰人鼻息,也就無需驚懼不安。我們跟需要幫助的人在一起才有安全感,覺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徠麗視覺攝影工作室

 

10.在一段關係中,你滿腦子都在想這段愛情有可能變得多美好,極少認清現實。

我們付出太多愛的時候,就像活在幻想世界中,即使身邊的男人其實令我們非常不快樂、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,我們依舊相信他終將變成心目中的理想情人。我們不懂怎樣才是快樂的關係,也甚少體驗過重要他人滿足我們情感需求的感受,只能逃到幻想世界,希冀在那裡找到想要的一切。

假如這個男人已經是理想情人,他哪裡還需要我們呢?我們幫助人的衝動和天賦從此無處發揮,自我認同也將瓦解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選擇不符理想的男人,繼續做夢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杰出攝影工作室

 

11.男人和心痛,是你戒不掉的癮。

《愛與癮》(Love and Addictoin)的作者斯坦頓‧ 皮爾(Stanton Peele)曾經說過:「一段上癮的經驗,是指一個人全心浸淫在這個經驗當中,好比服下止痛藥,能夠稍微緩解焦慮感和痛苦。最能夠讓人投入全副心神的事物,也許莫過於某種類型的戀情了。這類戀情的特色之一,是得經常看到另一半才會安心;第二項特色是,我們開始疏忽人生的其他面向。」

我們藉由迷戀某個男子,來逃避內心的痛楚、空虛、恐懼和憤怒。親密關係變成了毒品, 使我們躲開靜下心時會產生的感受。我們與這個男人的互動越是痛苦,就越無暇面對自己不愉快的人生。對我們來說,糟糕透頂的關係就像是效果最強的藥,要是少了能夠投注心力的男人,我們便會產生戒斷症狀,許多都和真正的藥物戒斷症狀類似:反胃噁心、盜汗、寒顫、全身發抖、心跳加速、產生強迫性思考、沮喪、驚慌、焦慮發作或失眠。為了紓解這些症狀, 我們決定回到壞男人身邊,或者趕緊找下一個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枝枝影像個人工作室

 

12.也許是出於情緒或生理需求,你有某種癮,例如吸毒、酗酒或對某些食物上癮,尤其是甜食。

在愛情中過度付出的女人,若是小時候常看到父母吸毒或濫用藥物,長大後特別容易產生上述問題。的確,過度付出的女性往往在情緒上背負著重擔,較易因此尋求能影響心智的藥品、酒精或食物,好逃避內心的感受;然而,爸媽有毒癮的小孩往往由於遺傳因素,更容易成癮。

或許是因為精緻糖的分子結構跟乙醇很像,許多父母酗酒的女性會對糖上癮,甚至產生強迫性進食的行為。精緻糖稱不上食物,而算是藥品,因為它毫無營養價值,只有熱量,還會大幅改變人腦的化學結構,許多人一吃就上癮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徠麗視覺攝影工作室

 

13.你愛跟有問題需要解決的人交往,或者陷入痛苦混亂、充滿變數的關係,這樣就不必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儘管我們善於忖度旁人的心意和需求,能替他們想好下一步該怎麼做,卻絲毫不明白自己的感受,也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大事做出明智的決定。我們往往不是真正瞭解自己,只要捲入複雜的事端,就不需要靜下心來,好好面對自己的內心。
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強烈地表達感情。我們時而啜泣流淚,時而尖聲大喊,卻無法好好依循情感的指引,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擇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Love.Mu冷沐婚紗攝影~藝術館

 

14.你的憂鬱症不定期發作,因此尋求不穩定關係帶來的刺激,好排解鬱悶。

舉例而言,某位案主有憂鬱症病史,嫁給酗酒的老公,她說和丈夫同住就像天天出車禍, 心情起伏劇烈,意外不斷,而且他花招百出,兩人的關係動盪不安,很難預測未來的走向, 讓她每一天都過得非常緊張刺激。假如你曾經出車禍,幸運只受了點輕傷,事後一定會精神振奮,這是因為你的身體受到極大的震撼,腎上腺素一下子飆高,所以產生亢奮感。若你長期與憂鬱症搏鬥,你會不自覺地尋找能帶來刺激的狀況,比如車禍或嫁給習慣酗酒的人,如此一來你總能處於亢奮狀態,不再心情低落。

憂鬱症、酗酒和飲食失調,三者密切相關,似乎是因為基因上的關聯。根據我的執業經驗,大多數厭食症患者的雙親都酗酒,而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女性案主,通常父親或母親有一方酗酒。假如你來自這樣的家庭,基於兩個原因,你較易罹患憂鬱症:一是成長背景、二是基因遺傳。說來諷刺,和有問題的人談戀愛所帶來的刺激,可能會非常吸引你。

▲ 圖/僅示意圖 來源:Lookin Image Studio

 

15.你不喜歡善良可靠、性情穩定又對你感興趣的男人,覺得這種「好男人」太沉悶。

對我們來說,性情不穩的男人挺有趣,不可靠的男人更具挑戰性,行事飄忽不定的男人很浪漫,不成熟的男人丰采更迷人,而情緒化的男人特別神秘。更別提滿心憤怒的男人需要理解,不快樂的男人需要安慰,表現差勁的男人需要鼓勵,冷漠的男人需要溫暖。假如一個男人沒什麼問題,我們便無從「矯正」他的缺失;假如他既和善又懂得關心,我們就無從受苦。遺憾的是,要是不用過度付出的方式去愛,我們通常根本無法愛上對方。
下面每一章都將介紹一名女子,全都在愛中過度付出,如同本章提到的吉兒。也許你能從她們的故事得到啟迪,看清楚自己陷入哪一種人生模式,你便能夠運用本書最末提供的工具,一掃過往的積習,蛻變成全新的自己,努力實現自我,掌握愛與喜悅的真諦。

內文摘自《過度付出的愛: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,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?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