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奔跑少年影像事務所
作者: 吳姵瑩
對於這個標題,讀者可能會很困惑。這意思是指,在心理現象上,媳婦儼然成了丈夫與婆婆母子之間的小三,她破壞了先生原生家庭的親子次系統的結構,所以很容易被婆婆視為眼中釘,不論媳婦怎麼做都無法讓婆婆滿意。
古人有言:「媳婦熬成婆」。孤單的太太,無法融入先生與婆婆緊密的親子關係裡,在孤單之餘只能抓住兒子(假如很「幸運」生了兒子。要是生女兒,大概會哀怨一輩子......),好不容易兒子長大了,娶了一個自己認可的媳婦,接著將所有過去二、三十年的委屈,一股腦兒地投射在媳婦身上。或者,驚覺到有個女人要來搶走自己的小老公─是的,很多婆婆覺得兒子是代理老公(兒子),更加不可自拔地欺負這個女人(媳婦)。
很多事情的運作往往是下意識的,即便婆婆知道媳婦是兒子的太太,將來他們會擁有自己的孩子,但因為在家族中一下子抬升上來的心理地位,使得婆婆開始挑三揀四,或者要求媳婦完全照自己的意識行事,就如同兒子總是依順著母親那樣。
因此,當媳婦困惑為什麼婆婆總是看自己不順眼,在懷疑和摧毀自己的自我價值之前,請先看清楚他們的家庭系統是怎麼運作的,是否總是有個心理缺席,甚或物理缺席的公公(就是心不在,甚至人不在),而變得看似強勢的婆婆,心底有著無盡的哀怨與孤單。
媳婦們,讓我們回到關係界限上,與其再次創造下一個屬於你的母子共生系統,不如回到你與先生的關係上,建立夫妻關係的界限,思考與審視你如何鞏固與先生的相處,取得彼此的共識和支持,體會丈夫與婆婆的關係相處模式,對於黏膩失去界限的關係,最必要的作法便是分化的過程,也就是分開你我個體、辨識你我需求,而不是總將他們歸類為一群。
延伸閱讀:結婚是「兩個人」還是「兩家人」?教你如何家庭婚姻兩不誤!
圖片來源:奔跑少年影像事務所
什麼意思呢?你會不會有時候跟先生處不好,就罵了一句:「你就跟你媽一樣...... 」不斷把先生跟婆婆畫分為同一個無法分離的個體,就會更加強化他們母子的一致性與黏著度。
當媳婦感受到自己的孤單,憤怒地將先生推向婆婆時,除了會降低自己在先生心中的分量和地位,更會讓自己在家中被醜化,甚至孤立無援。這原因在於,媽寶與孝子經常會神化或美化母親,也習慣扮演母親的拯救者。
但當妻子默默隱忍,甚至要求自己當一個完美媳婦,也只會將自己淪為女傭,在家中被奴役且孤立無援。
所以,建立界限的方式,是要著眼於「夫妻關係」上,究竟與婆婆的相處如何「影響」到夫妻關係。在相處上,你需要取得什麼樣的資源,當你缺乏這些資源,又會如何影響自己繼續在夫妻關係的付出,以此面向來邀請先生共同為關係努力。
在關係界限建立的困難面,先生的意識狀態需要被理解與被提升,他的思想是家族中代代相傳婆媳問題的產物,也是根治婆媳困擾有效的解藥。
圖片來源:奔跑少年影像事務所
孩子從小就依順母親,或者有意識以來就知道,母親對自己「好」,在情緒上經常會與母親糾結在一起,覺得「母親總是為了我」,不能讓媽媽不開心。在過去,這樣的兒子會被稱為孝子;而現代則是媽寶,受制於母親的感受和意識,難以成為「自己」。
有趣的是,媽寶要是男人,相對容易娶到太太。因為在華人文化裡,男人跟父母住,把心思放在父母身上是理所當然;可媽寶要是女人,就很難嫁出去,因為這不符合文化裡的媳婦形象。在我們的文化,婚嫁後,往往期待女人將重心放在婆家,導致許多與原生家庭情緒糾結的女人無法出嫁,甚至沒有心力擁有另一半。
以為受了高等教育就會變得成熟,但我們被訓練的邏輯和理性,一遇到情緒糾結照樣停擺。所謂「獨立」,其實是情緒和經濟獨立。也許媽寶有辦法經濟獨立,卻無法情緒獨立,獨立於父母的情緒感受之外,並且不需要再為家人的情緒負責。
圖片來源:高雄翡麗婚禮
簡單說,當小倆口想要有獨處的週末時,母親一通電話就要兒子回家,身為人夫能否拒絕?還是覺得不回去就是背叛母親?因為母親會難過、孤單,光想到這些就覺得自己很冷血?這就是「情緒糾結」。
在糾結中恐懼做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,不僅無法成為「自己」,更無法勝任「人夫」的角色,認為自己只要做好「兒子」即可。
媽寶老公們,這些問題要請你們好好深思:
面對兩個心愛的女人爭執,通常會令人感到無力且想要逃避,但丈夫終究要面對的是,小時候的自己是父母的戰場,而長大的自己也是兩個女人的戰場,這些環繞在自己生命的戰爭,要靠誰來止息?究竟要有多少爭奪戰,你才願意走出自己的人生?
究竟是為什麼要結婚呢?還記得自己結婚的初衷嗎?當心愛的母親不幸福,孩子也不可能幸福,因為他不敢幸福。如果你無法讓伴侶幸福,那是因為母親不幸福的臉孔讓你也不敢幸福嗎?是否應該全心愛著母親,忽略妻子,才是對母親的忠誠,才是與母親一起不幸福的表徵?
那麼,請再問你自己一句:「如果家的存在是要延續香火,那你想要延續的是什麼?是幸福,還是不幸?是愛,還是痛苦?」
在此,我先用問題讓讀者思考,因為最重要的,是要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,必須不斷思考與辯證,跳脫出原本都是以母親為主的思考脈絡,一直提醒與正視自己的感受,才有機會終結婆媳問題。
延伸閱讀:別活在別人眼裡、死在別人嘴裡~有些「孝道」已不合時宜!
圖片來源:新竹法國巴黎婚紗/PRONOVIAS婚紗
所以,先生如何調整自己,建立界限,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開始:
真正回報父母的愛,是將父母的愛與滋養傳承下去,而不是回過頭照顧他們的感受,犧牲自己的家庭。兒孫家庭的破碎會繼續綿延不絕,傳承下去,只因為一代代間都不停干涉彼此生活,阻礙彼此親近,那家也不是家了。
請先生開始為自己與母親建立界限,保護你的情緒、你的自由。一開始會產生很多愧疚與罪惡的感受,例如,母親因為孤單而經常喊身體疼,帶她去看病,醫生卻說沒事。你覺得生活被牽制,也覺得不斷來回奔走很疲憊時,就要為你的感受設界限,與母親來場真心對談:
「媽,我知道身體疼讓你很不舒服,你想要我陪你去看醫生。但我真的忙不過來,我還有家庭跟工作。下次,就需要找鐘點工來幫忙了。等我時間比較寬裕,就會過來。」
在對話中,重要的是能夠傳達對母親的理解,雖然華人不懂情感表達,卻也不習慣直接指名情緒,那麼就從你觀察到的「陪伴」需求著手,同時看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,表達出來。接著,意識到自己的極限,如果是一個月最多一次或兩次的陪伴,是你可以給出的,那你也可以在對話中說出你可以陪伴的頻率。
寂寞是難以說出口的疼痛,當你越來越能設界限與表達需求,進階版的話語是:「媽,我可以體會你現在生活很孤單、寂寞,很希望我們能多花時間陪你。我們也很努力了,但有時真是無能為力,你這些感覺或需求,要不跟爸聊聊?」
真正幫助到母親的情緒,一個是幫母親成長,另一個則是父親的支持了。所以,你需要意識到,當你將父親該給予的功能扮演得太好時,你已經取代了父親,也讓母親永遠得不到她真正渴望的快樂,而會是無止境地讓自己待在母親身邊,成為兩個受苦又相互依賴,情感上卻各自孤單的個體。
圖片來源:JimChiang Photograpy
進入婚姻與家庭後,就需要承擔起角色的責任。在家庭治療中的名言,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「父親好好愛母親」。這句話意味著,缺席的父親是多數家庭失和的根源。保護自己家庭界限的方式,就是正視家庭的需求,包括團聚時間、情緒支持等。例如:你看到太太被母親刁難時,要保護太太的情緒。初期作法需要介入,將母親拉開,緩和地問:「媽,她哪裡讓你不開心啦?」先關心母親的情緒。
媽媽可能會長篇大論地抱怨,但先生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不開心,而她是我好太太啊!你對她不開心,她不開心,我也不開心了,以後你不滿意的事直接跟我說就好。」接著,保護太太,把母親的情緒接過去,不是讓太太獨自消化。畢竟,母親的不滿一直都是假議題。
圖片來源:Eason Love南部平面婚禮紀錄
多數母親的刁難,是要兒媳照著她的意思做,因此要畫分物理界限來幫助設立心理界限,像是:在父母家時,做母親要的那套;在自己家時,母親不要干涉,因為太太才是女主人。因此,先生們,你需要認清自己的角色,避免當鬱悶的孝子、咆哮的先生、缺席的爸爸。你不再是母親的延伸,你是獨立的個體,也是另一個家庭重要的支柱;你不再是母親的守護者,這向來是父親的工作,而是另一個家庭的保護者。唯有界限的設立,責任的分野清晰,才能讓你同時可以保護兩個家,不會在情緒混淆與界限混亂之中,失去你愛的人。
延伸閱讀:免得結了婚才驚覺自己上了賊船 4招教你看他的「媽寶」指數有多高!
圖片來源:Eric Lai 婚禮婚紗攝影團隊
我們身上都有著對父母的忠誠,當我們依賴母親,或成為母親的依賴者時,靠近父親或者聽父親的話,會痛苦地體驗到忠誠感撕裂,同時倍感矛盾,有著斥責自己不孝的罪惡感,無所適從。
既然,在家庭中「夫妻關係」是重要的,先生也要幫忙自己修復與父親之間的關係,來強化爸媽的夫妻關係。當你帶著母親的憤怒與不滿看待父親,就看不見父親在家庭中的努力和無奈。一旦放開對父親的情緒,你才有力量去鼓勵和支持父親真正當起「丈夫」的角色,以承擔母親的情緒與情感需求。
因此,初期你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正視對父親的感受,你可以對自己說:「我是媽媽的兒子,也是爸爸的兒子」。若對母親情緒連結太深,會拒絕當父親的兒子,與他敵對。當你逐漸與母親的情緒分開,才有辦法用中性的眼光看待父親與他的種種作為,而不是用與母親一樣怨懟的眼光看他。
退出情緒干擾是很重要的功課,當你願意中性看待,才能看見父親在家中的付出與為難,也才能再次相信父親有能力、有可能當好一個丈夫。
接著,你可以跟太太共同商討,如何增加父母獨處的機會。關於這部分後面有舉些範例。
先生其實是可以停下兩邊戰局,為關係畫出界限,成為一個獨立的人,也成為自己家庭裡的主人,將自己的思想、情緒和需求與母親的區隔出來,深刻體認到身上角色的多重性,並重新畫分比重,你和你的家庭,才不會是婆媳之戰的犧牲品。
希望從界限和家庭系統的角度,可以讓讀者更清楚所謂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」,裡面往往是糾結難纏的情緒,還有混淆的責任歸屬。願你們都可以從三角關係中解套,擁有成熟與平衡的家庭關係。
內文摘自 吳姵瑩《關係界限:解決人際、愛情、父母的情感糾結症》
備註:圖片皆是示意圖,非文章內當事人。